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保持良好营养状态 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

  一次普通的跌倒,可能成为压垮老年人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年发病率为1.5%—2%,每年新增病例约70万例。在骨质疏松、肌肉退化与反应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髋部骨折往往成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对此,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晨指出,髋部骨折并非单纯的外科问题,而是全身机能衰退的预警信号,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多数患者和家属因犹豫不决或医疗资源不足而错失黄金救治期,而良好的营养状态是支撑机体应对创伤、加速康复的重要基础。

营养摄入不足会加剧肌肉流失

  数据显示,老年人髋部骨折后,30%的患者往往在骨折后一年内因并发症离世,这一数据在80岁以上人群中攀升至50%。髋部骨折的致命性源于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刘晨介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未在48小时内接受手术的,不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会增高,压疮风险也随之增加。而骨折后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流缓慢、炎症因子释放,可能诱发静脉血栓、心肺功能衰竭等多系统并发症。股骨颈部位仅依靠旋股内外侧动脉供血,骨折后血管损伤引发股骨头坏死风险达25%—30%,骨质疏松更容易导致骨折端呈粉碎性,传统内固定器械难以有效锚定。

  更严峻的是,骨折后72小时的炎症反应高峰期会造成全身代谢紊乱。刘晨指出,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因子水平较健康老人升高4—6倍,系统性炎症加速了肌肉分解、抑制了免疫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若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缺乏蛋白质,会进一步加剧肌肉流失和免疫抑制,使康复更加困难。同时,剧烈的炎症反应会消耗体内大量抗氧化物质,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及时补充富含这些营养素的新鲜蔬果,如猕猴桃、鲜枣、深色叶菜以及坚果、海产品,对于帮助机体对抗氧化应激、支持免疫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长期卧床会使静脉血流速下降50%,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大7倍。研究显示,卧床超过1周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下降8%,肺活量减少30%。而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持续受压超过2小时就可能产生褥疮,卧床超1周的患者褥疮发生率高达30%,重度感染可致败血症甚至死亡。

打破“高龄禁忌”误区

  髋部骨折的典型症状常被误认为“扭伤”,若跌倒后出现腹股沟区持续性疼痛、患肢外旋缩短且无法抬腿,需高度警惕。刘晨强调,X线检查仍是首选检查手段,但存在隐匿性骨折漏诊率的情况,对于疑似病例建议加做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便清晰观察到患者关节软骨等软组织是否有损伤存在,或有无异常增生、坏死等情况,为手术方案提供精准依据。

  “年纪大了,禁不起手术了。”是常见的认知误区。现代麻醉技术与微创手术已突破年龄限制,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多模式镇痛、早期营养支持和个性化康复计划,可进一步缩短术后恢复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只要心肺功能代偿良好,90岁以上老人仍可安全手术。数据显示,骨折后48小时内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自主行走率可提高55%,而保守治疗患者因长期卧床,肌肉量平均每周流失2.3%,3个月后失能风险激增。经皮穿刺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使手术创伤大幅降低,前外侧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切口仅8—10厘米,术中出血量可以控制在200毫升以内,术后6小时即可坐起。

  康复阶段的错误观念同样危险。部分家属存在过度保护意识,限制了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反而加剧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刘晨解释说,遵循加速康复外科的原则,术后24小时患者便可开始床旁坐立训练,3天内可以借助助行器尝试站立,并辅以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能量的科学饮食,对于康复有很大益处。在饮食方面,应特别注重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和锌,如柑橘类水果、彩椒、牡蛎、瘦肉,它们是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增加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的摄入,有助于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从而显著改善预后。相关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6周步行能力恢复率较传统组提升41%,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33%。对于骨质疏松严重者,水中步行训练能够利用浮力减轻关节负荷,同时增强肌力。

构筑双重防线守护骨骼健康

  预防髋部骨折需从增强骨密度与防跌倒两方面着手。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大部分老年人缺乏维生素D,刘晨建议,老年人可以暴露面部和手臂,每日晒太阳15分钟,并配合800IU维生素D补充,提升骨密度。饮食方面,建议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和50克豆腐,为身体提供600毫克钙;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K2的纳豆,以促进钙沉积于骨骼,减少血管钙化风险。刘晨提示,部分人群有饮用咖啡的习惯,但应该注意限制咖啡因摄入,每日不超过300毫克(约2杯咖啡),过量饮用会加速钙流失。

  此外,保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禽、蛋、瘦肉等,对于维持肌肉力量、预防跌倒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确保每日足量饮水1500—1700毫升和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全谷物等,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和电解质平衡、减少肌肉无力和抽筋风险非常关键。丰富多样的蔬果还能提供多种抗氧化营养素,帮助保护肌肉组织免受氧化损伤。

  在构筑主动防线方面,刘晨给出了3方面建议。一是有效改造居家环境可减少70%的跌倒风险,包括铺设防滑地砖、安装夜间感应地灯以及保持通道宽度大于80厘米等。二是遵循“3个30秒”原则,即老年人起身时要遵循醒后躺30秒、坐起30秒、床边坐30秒的规律,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跌倒。三是坚持锻炼,通过扶椅单腿平衡训练、三维重心调控及定向跨步等核心动作的练习,增强下肢肌力与本体感觉。

  在术后家庭护理中,刘晨提出血栓预防、营养支持与心理干预三大要点。基于加速康复外科原则,术后患者需同步进行多学科协作管理。建议患者每日进行200次踝泵运动并穿戴梯度压力袜,以此来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2—1.5克蛋白质,应优先选择鸡蛋、牛奶、鱼肉、鸡胸肉等食品,联合乳清蛋白粉和支链氨基酸可有效加速切口愈合。同时,应搭配足量的蔬菜水果,以保证维生素C、维生素K以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有助于骨骼修复和胶原蛋白合成。

  此外,约35%患者术后会存在情绪调节障碍,家属可通过引导患者参与绿植养护、餐食搭配等轻度家务,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价值感。

保持良好营养状态 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

  一次普通的跌倒,可能成为压垮老年人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年发病率为1.5%—2%,每年新增病例约70万例。在骨质疏松、肌肉退化与反应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髋部骨折往往成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对此,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晨指出,髋

临县交警进社区 守护“银发”平安路

老年人交通出行安全受社会关注,部分老人因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文明出行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和预防涉及老年人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7月15日,临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宣传民警深入临县湫水柏林苑社区,针对“银发”群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民警与

基层诊疗能力“提档升级” 花戛乡卫生院中医科获患者点赞

“家门口就能遇上省城学成回来的好医生,钱花得不多,但病治好了,真是太方便了!”7月11日,水城区花戛乡磋播村村民张小三将一面写满感激的锦旗送到花戛乡卫生院中医科,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话语里满是真挚的谢意。这温暖的一幕,正是花戛乡卫生院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优质医疗资源扎根乡土的生动见证。

第九六〇医院外科楼顺利完成回迁正式全面启用

近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外科楼顺利完成升级改造,以崭新的姿态正式启用,这标志着医院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启用仪式现场上午9时,启用仪式正式开始。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相关领导,济南市天桥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胡民安,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耿杰,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玉辉,济

暑期“正脊”黄金期!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推拿助力孩子挺直脊梁过暑假

推 拿暑期来临,孩子们暂时告别了课业的压力,但长时间窝在沙发玩手机、趴在书桌写作业、背着沉重的书包外出游玩,这些不良习惯都在悄悄威胁着孩子的脊柱健康。青少年脊柱侧弯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而暑假正是干预和防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传统中医疗法——推拿,能为孩子的挺拔身姿保驾护航。为什么暑期是“正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