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智能助手让医生写病历时间猛减、AI勾画平台把放疗准备时间压缩到半小时、智能预问诊让初诊信息录入5分钟搞定、聪明的小程序帮你匹配到合适的临床试验……
在广东省卫健委公布的首批“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名单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5个项目入选,从智能诊疗助手到精准放疗平台,从入院评估到临床试验招募,一系列创新应用正重塑肿瘤诊疗流程,让患者就医体验实现质的飞跃。
跟着广卫君一起来看看。
从3小时→30分钟
AI重构放疗精度与速度边界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头颈部肿瘤,发病率全球第一,其治疗高度依赖放射治疗。
然而,传统放疗靶区勾画高度依赖医生经验,存在耗时长、准确率低、一致性差等痛点——单例患者勾画需3至10小时,准确率不足70%,不同医生操作差异超50%。
针对这一瓶颈,中肿副院长孙颖教授团队研发的“鼻咽癌等肿瘤放疗靶区及全身危及器官的人工智能自动勾画平台”实现突破性进展。

该平台整合肿瘤患者多模态影像数据,建立肿瘤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图谱,采用优化后的3D U-Net网络架构,结合注意力机制与解剖先验知识引导模块,实现在MRI或CT影像上自动精准识别勾画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并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与后处理算法,显著提升勾画边界的准确性和平滑度。临床应用显示,单例鼻咽癌患者完整勾画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30分钟,效率提升约6倍,医生间勾画差异减少50%。
这一研究不仅是AI在全期别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的首次系统性探索,更为全球鼻咽癌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悉,平台目前已拓展至宫颈癌、乳腺癌等多癌种,支持全身104个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并在全国30个省份的50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累计服务放疗患者82万例次。

从门诊到康复,AI重塑诊疗体验
除放疗领域的革新外,中肿其余入选项目同样聚焦临床痛点,推动医疗服务全面升级。
面对大型专科医院接诊压力,中肿自主研发的“大模型+大数据”双引擎驱动的肿瘤智能诊疗助手成为医生高效帮手。该助手集成精准咨询、智能病历生成、辅助决策三大核心功能,支持分期评估、方案推荐及结构化病历生成。医生还可自主设置分析模块,满足MDT会诊、护理SBAR汇报、患者宣教等多场景个性化诊疗需求,显著提升临床效率。
智能入院评估系统则直击肿瘤早中期患者“就诊难、候床久”困境。该系统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运用OCR技术快速核验资料,结合TextCNN模型智能分析病情特征,实现医患精准匹配。上线以来,累计处理床位预约8100例,初筛通过患者接诊率达79.1%,显著提升床位周转率与资源利用效率。

初诊环节的痛点也被智能预问诊系统化解。该系统依托DeepSeek模型构建交互式问答界面,结合思维链技术引导患者完整表达症状,自动生成标准化电子档案。患者上传的检查报告经OCR识别后,系统通过LSTM与BERT融合模型完成医学实体识别,初诊病历录入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医患交流时间占比提升30%。
临床试验招募难题同样迎来破局。中肿研发的“大数据+AI制导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智能招募系统”采用Hadoop架构整合多源数据,通过BioBERT模型生成7000余项结构化特征库,实现项目条件与患者特征的高精度匹配。上线以来,系统月均访问量达9万人次,移动端转化率12.78%,医生端提醒转化率21.21%,人工筛查成本节省88.5%,显著缩短了临床试验招募周期。

广卫君还了解到,在广州市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创新项目中,中肿还推出基于微表情识别与体征监测的癌症元康复系统。该系统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与深度预后模型,构建“人工+AI”双重预警机制,实现康复方案的动态调整,推动癌症康复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从门诊到住院,从治疗到康复,AI技术正重塑肿瘤诊疗的每一个环节,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精准的医疗服务。随着技术持续迭代,智慧医疗必将为更多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开栏语
今年7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首批“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涵盖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医学教学四大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水平?如何改善居民就医体验?如何加快卫生健康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广东卫生在线推出系列报道,走进这些探索与实践,与你共同见证人工智能赋能广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尹蓁 通讯员 |陈鋆编辑 |尹蓁责编 | 苏海宁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