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天攥在手心、贴在脸颊的,竟可能藏着“毒源”?

你用手机壳吗?

不少人可能都体会过,刚购买的手机壳散发出浓烈的“塑料味”,而当手机发热时,刺鼻的味道更为明显。这很有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


1


廉价手机壳

暗含3大隐患


“刚拆封的手机壳就有刺鼻气味,用久了连手机都沾上怪味,手机用了发热,刺鼻味就会更明显。”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从电商平台上买手机壳,购入价格基本在30以内,便宜的还会到个位数。“但有些便宜的手机壳打开就知道(有味道),我通常都放几天才用。”

消费者对劣质手机壳的吐槽并非个例。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销量靠前的“9.9元包邮”手机壳,“拆封后即散发浓烈塑料味”的评论居高不下,还有消费者指出,使用一个月后,手机壳还有残留的异味难以消散。

手机壳为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记者调查发现该行业准入门槛极低,仅需购买模具即可批量生产。许多小作坊为压缩成本,使用回收塑料、工业级染料,甚至违规添加廉价助剂。


某从业者透露:“正规原料每吨上万元,掺入废塑料成本能降三分之二。”

  • 回收“垃圾”塑料

部分商家可能会回收医疗废料、电子垃圾,简单处理后注塑成型,这样的手机壳往往携带塑化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塑化剂通常指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能导致:


  • 儿童发育异常,性早熟、生殖系统发育受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疾病风险增加,如哮喘、过敏症、重金属慢性中毒;

  • 成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女性内分泌紊乱。


多环芳烃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强致癌性。多环芳烃易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蓄积。长期接触会在人体内经代谢转化,引发基因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 使用廉价染色剂

这样生产出来的手机壳重金属含量易超标。如铅含量超标,不仅对人体细胞有害,还可能破坏骨骼,引发肾衰竭。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此前曾开展手机壳产品质量专项风险监测,随机从各类销售渠道购买价格从十几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机壳,对有害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部分低价手机壳的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上限30倍。

  • 使用工业胶水

可能导致手机壳甲醛、苯系物超标,并伴有刺鼻气味,长期接触有引发慢性中毒的风险。

2


如何选购手机壳?


目前,手机壳未被列入强制性认证商品目录,大量“三无”产品(无厂名、无质检、无标准)通过电商渠道流入市场。消费者仅凭网页图片难以判断材质优劣,部分商家还通过“环保材料”“无毒无味”等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手机壳作为一种用于保护手机外部的配件,很多人每天都“手机不离手”,如果使用的手机壳质量不过关,可能会悄悄损害健康。那么,如何才能选到安全的手机壳?

1.看材质

优先选购液态硅胶或TPU手机壳,这两种材质通常无异味,捏起来软但有韧性。


如果手机壳有刺鼻异味,或手感过于黏腻、掉色,且边缘毛刺过多、按键卡顿,可能属于劣质手机壳,不建议购买。


2.认标准

优先选择标有3C认证、执行国标《手机壳套通用技术要求》的产品。正规手机壳通常会在包装上注明材质,如食品级硅胶等。

国家标准GB 4806.7-2023要求用于食品的塑料主要应当满足迁移率的要求,即塑料制品向食物迁移的化学物质不能超标,以确保安全性。消费者可留意商品包装上的该执行标准,优先选购。


3.避雷区

外观花哨、毛茸茸还便宜的手机壳,往往暗藏健康隐患。若手机壳只有轻微塑料味,且通风半天后味道可消散,问题往往不大。



不过,即使购买正规产品,长时间使用后也可能因磨损、老化等原因导致有害物质释放。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大家定期更换手机壳。


请避免购买气味刺鼻

价格过低的“三无”产品

使用新壳前

可用清水冲洗并通风放置一周

别让几块钱的小物件

成了健康“大麻烦”

天天攥在手心、贴在脸颊的,竟可能藏着“毒源”?

你用手机壳吗?不少人可能都体会过,刚购买的手机壳散发出浓烈的“塑料味”,而当手机发热时,刺鼻的味道更为明显。这很有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1廉价手机壳暗含3大隐患“刚拆封的手机壳就有刺鼻气味,用久了连手机都沾上怪味,手机用了发热,刺鼻味就会更明显。”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从电商平台上买

腾势为何卖不过问界、小米?原因竟然是情绪价值没给够

腾势卖得不好,原因竟是交车仪式太简陋?前段时间,比亚迪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与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李慧职务对调一事引发热议。尽管比亚迪强调此次对调是按照轮岗制度的要求,通过管理经验轮换赋能不同业务板块,但不少网友却认为此次调岗的原因是腾势发展不达预期。在知乎平台,一位网友直抒胸臆,表示从未见过

积木枝芽关店失联 月子中心乱象丛生

近日,曾开设在北京索菲特大酒店的积木枝芽月子中心已停止所有服务,相关负责人基本失联,曾承诺的退款协议也成了一纸空文。目前,该月子中心仍拖欠消费者、月嫂及产康师等多方欠款。近年来,伴随母婴消费升级,月子中心曾一度疯狂扩张,但往往深陷亏损、倒闭的泥潭。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服务合同受法律保护

关乎你的钱包!多地金融监管局密集提示!

近年来,一些非法金融中介在市场中悄然活跃,打着“代办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延期还款”“债务减免”“征信修复”“代理理赔”等名义招摇撞骗。这些不法分子以虚假宣传为手段,怂恿或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相关业务,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同时还收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非法牟利。充满诱惑的“专业服务”,实则暗藏诸多风

白象多半袋面“多半”是商标,网友质疑“玩文字游戏”,此前今麦郎“1袋半”被裁定无效

近日,多位网友反映称,白象食品一系列名为“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的方便面产品中,“多半”为注册商标,质疑企业涉嫌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以此误导消费者,此事引发关注。客服回应——多半袋面中的“多半”确为白象注册商标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白象“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的产品包装袋显示,“多半袋面”“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