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报全媒体记者 张勇 通讯员 姚聪
7月5日,骄阳似火,气温持续攀升。驻马店车务段遂平车站调车场内,钢轨温度突破60℃,仿佛一个巨大的“桑拿房”。然而,高温炙烤并未阻挡铁路工作者的脚步,驻马店车务段遂平车站调车组的职工们正坚守一线,以汗水为墨、以坚守为笔,编织着连通全国各地的“钢铁运输密码”。
上午11时,烈日当空。调车长廖东升手持红绿信号旗,在一列列钢铁长龙间灵活穿梭。他身上的橘黄色调车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背部晕开的大片盐渍如同地图上的纹路,却丝毫未动摇他专注的眼神。此时,东、西货场里,满载面粉的车辆正等待编排“旅程”,廖东升与同事们将通过毫米级的精准作业,把这些“流动的仓库”重新组合,送往全国各地的生产生活一线。
连结员张帅同样在热浪中忙碌。他半弯着腰,在滚烫的车体连接处重复着标准化操作。“一关前、二关后、三摘风管、四提钩”这是他早已烂熟于心的作业口诀。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蒸汽喷出的嘶鸣交织在一起,在烈日下谱写出独特的劳动乐章。为确保车辆及时编成发车,张帅每天要重复近百次上下车梯的动作,脚下的钢轨被晒得发烫,他却笑着抹去脸上的汗珠:“这就像在钢轨上跳探戈,得有节奏、更得精准。”
午后两点,地表温度逼近50℃,热浪如同无形的巨浪般扑面而来。调车组休息室里,空调外机全力运转,桌上整齐码放着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防暑药品,冰镇绿豆汤与清凉饮料随时供应,为高温下奋战的职工筑起“清凉防线”。车站专门实行错时作业制,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但即便如此,调车员们的作业服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凝结的盐霜成为高温作业最鲜明的印记。
暮色渐浓,调车场内的灯光次第亮起,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短暂的休息间隙,廖东升拿出手机,看着前几天女儿送他的画“爸爸与火车”,稚嫩的笔触里满是童真。谈及女儿,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漾起温柔的涟漪。但这份温情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新的作业指令传来,他迅速整理好装备,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夜间作业中。此时,一列满载面粉的列车缓缓驶出车站,车厢上“中国铁路”的标识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这个暑期,正是有无数像廖东升、张帅这样的铁路工作者,在41℃的高温下坚守岗位。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上万节车厢精准排列组合,用责任与担当保障电煤准时抵达发电厂、物资快速通达市场。在滚烫的钢轨上,他们以“铁路人”的赤诚,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注入强劲动力,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