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外研究团队利用“分子捕手”为未知化合物“上户口”

新华社杭州4月10日电(记者朱涵)化合物结构测定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利用和改进药物和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由浙江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及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学者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超分子对接”概念,利用“分子捕手”,特异性识别长烷基链化合物,并系统性地测定它们的单晶结构,为未知的化合物“上户口”。相关论文9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

据介绍,含有长烷基链结构单元的分子在天然产物和药物中十分常见,这些分子由长长的碳链组成,它们通常具有较大柔性,因此难以结晶,这使得确定它们的单晶结构十分困难。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浙江大学化学系黄飞鹤教授介绍,他们团队此前的一项基础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柱芳烃的化合物与长烷基链化合物具有强烈的相互吸引力。在尝试多种策略后,团队发现,当把柱芳烃精准整合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长烷基链分子就可以在金属有机框架内部实现三维有序的排列,就像一条随意游走、扭曲的“小蛇”被抓住了“身体”。团队把这个能够特异性识别长烷基链分子的柱芳烃-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命名为“分子捕手”。

黄飞鹤表示,团队已用“分子捕手”成功“捕获”了63种已知和未知的化合物,并进一步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表征等手段,成功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例如团队首次确定了一种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药物“Dojolvi”(三庚酸甘油酯)关键成分的单晶结构,从而让认识、利用和改进这一关键成分成为可能。

“这个方法实验操作简单、测试所需时间短、适用底物范围广,在天然产物、药物和有机合成产物的结构确定方面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黄飞鹤说。

实现链霉菌药物高效生物制造有了新方法

中国农科院发布消息称,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通过解析链霉菌天然产物合成调控机理,日前建立重塑转录调控网络、实现产物产量和合成效率突破性提升的新策略,为链霉菌药物高效生物制造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大分子(InternationalJournalo

中国天眼,又有新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依托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银河系一团超高速运动的星际气体云中,首次观测到了由超音速湍流主导的复杂丝状结构网络。这一成果为揭示星际介质在结构形成早期的演化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于 2025 年 7 月 16 日在国际学术期刊《

“生物人工智能”系统创建

来源:科技日报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PROTEUS的“生物人工智能(AI)”系统。该系统通过模仿自然进化过程,能在几周内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分子,为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带来突破性进展。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期刊上,不仅展示了生物技术与AI融合的前景,更可能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

天天攥在手心、贴在脸颊的,竟可能藏着“毒源”?

你用手机壳吗?不少人可能都体会过,刚购买的手机壳散发出浓烈的“塑料味”,而当手机发热时,刺鼻的味道更为明显。这很有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1廉价手机壳暗含3大隐患“刚拆封的手机壳就有刺鼻气味,用久了连手机都沾上怪味,手机用了发热,刺鼻味就会更明显。”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从电商平台上买

“00后”大学生回乡种菊花,村民跟着她一年增收4万余元

当大一新生还在适应校园生活时,湖北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冯鑫月已带着“东篱万金”项目,在荆楚大地闯出一条科技助农路。这支以她为首,共由11名跨学校、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团队,用三年时间带动两千农户增产增收。今年4月,她被评为湖北工业大学“最美大学生”,成为该校获评的五个本科生之一。冯鑫月(左二)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