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期货日报|当好央企“护航员” 为经济发展注入期货力量

来源:郑商所发布

郑商所成功举办央企金融衍生业务培训班(第7期)

期货日报 记者 邬梦雯

3月24日至28日,郑商所主办的央企金融衍生业务培训班(第7期)在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事业单位中国大连经理学院举办,来自中石化、中建材、中粮集团等10余家中央企业,以及厦门国贸、物产中大、广东天禾等10家地方国企的50余名业务骨干齐聚一堂,系统学习了金融衍生品业务监管政策、期货市场法治化建设及风险防控实践等课程。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该培训既是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规范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期货市场持续深化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实践。

监管体系升级 护航央企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我国实体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敞口不断扩大。央企、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自2020年起密集出台政策文件,构建覆盖业务准入、风险管控、合规操作的金融衍生业务监管框架。

培训首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理念的演进历程,重点宣贯了2020年《关于切实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0〕8号,下称8号文)和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1〕17号,下称17号文)的核心要义。

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其利用金融衍生业务套保的需求增多,业务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与此同时,监管中发现部分央企在开展期货业务时存在持仓规模超规定、交易品种与主业无关等问题。基于此,8号文对原有金融衍生业务监管制度进行了整合、修订。作为我国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纲领性文件,8号文确立了“坚持从严管控,坚持套期保值,坚持风险可控”的总体原则,严把“入口关”“规模关”“操作关”,进一步明确各级主体责任,进一步明晰业务原则,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建立“严格管控、规范操作、风险可控”的金融衍生业务监管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衍生业务促进企业平稳运行的作用。17号文则是进一步细化了持仓规模、保证金监控、信息系统建设等操作规范,与8号文形成了“原则+细则”的政策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培训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次对外系统解读贸易“十不准”规定。据记者了解,贸易“十不准”是国务院国资委为规范央企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而提出的具体要求。该规定针对企业贸易业务中可能出现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风险行为划出红线,强调回归服务实体经济。

业内人士表示,贸易“十不准”与金融衍生业务监管形成政策协同,既防止脱离实体的投机行为,又鼓励基于真实需求的套保创新,为央企参与期货市场提供了清晰指引。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期货市场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已上市了涵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领域的146个期货期权品种,交易量和成交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但相较国际同行,我国实体企业在运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方面仍存在参与度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此,近年来监管部门与交易所持续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证监会期货司在此次培训中以《期货市场发展情况与规范化建设》为题,深入分析了期货市场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机制创新 多方协同培育风险管理生态

央企和地方国企参与期货市场不断深化,离不开监管机构、交易所、行业协会的协同发力。自2020年10月郑商所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启动首期央企培训以来,已形成“政策引导—专业培训—实践支持”的全链条培育机制。

据记者了解,本次培训出现两大新趋势:一是覆盖对象从央企向地方国企扩展,广东天禾等区域龙头企业的加入,标志着风险管理意识向产业链中下游渗透;二是课程设计从政策解读向兼顾实操技能转变,新增期货会计处理、套保效果评估等实务模块。

当下,央企参与期货市场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本次培训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方面,坚决杜绝脱离实货的投机交易,严守合规底线;另一方面,加快建立专业化交易团队,完善内部管控流程,真正将期货工具融入产业链运营中。

参会企业代表普遍表示,此次培训可以帮助企业研判当前形势,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工作方向。其中,监管政策方面,学习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相关规定,以及规范央企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等相关政策,对市场一线的监管要点有了清晰的理解;金融衍生品理论方面,企业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基础知识,以及其功能作用与风险管理理念有了深入学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以及各类衍生工具的应用场景;企业实践方面,培训通过解析企业衍生品业务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以及套期会计和金融科技在衍生品行业的前沿应用等实操内容,分享了企业利用商品类衍生工具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切实帮助企业提升利用衍生工具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肩负着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任。通过期货市场锁定成本、稳定预期,不仅是企业稳健经营的内在需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以“西装”换“大米”

在青岛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里,一股“链式革新”的力量正悄然生长。在青岛李沧区青山路700号,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共生共荣,闲置资产被激活为经济增量,产业链上下游的堵点被创新模式一一疏通。这里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工厂,也不是单一功能的产业园,而是一个以“共享”破题、以“易货”破局的产业互联平台。这里就

恒天然38.45亿新西兰元出售消费品业务,不包括大中华区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孔文燮)8月22日,恒天然宣布,同意以38.45亿新西兰元向法国兰特黎斯(Lactalis)出售其全球消费品牌及相关业务。恒天然特别重申本次交易标的将不含大中华区,这一安排主要涉及“安佳”品牌归属问题。为避免中国消费者与客户产生混淆,恒天然主动将大中华区排除于交易之外,以保护其在华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十四五”以来,我国企业净增1999.9万户

8月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介绍“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成就。发布会现场。图/国新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的职能定位,努力营造更有活力、

邮储银行广东揭阳市分行为企业提供更适配跨境金融解决方案

广东揭阳市一家小微制造出口企业多年来深耕东南亚市场,主营椅配件、活动板房等产品出口。由于东南亚客户需求稳定,企业订单逐步增长。然而,长期以来采用美元等外币结算,使其频繁暴露在汇率波动的风险敞口下。近几年汇率波动频繁,企业利润常因不可预见的汇率变化影响了出口收益。财务结算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了企业扩大出

运营商产数“高歌猛进” 云与智算“硬实力”跃升

来源:【通信信息报社】(图片来源:摄图网)(记者 杜峰)中国电信财报显示,产数业务实现良好增长,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749亿元,AIDC收入同比增长7.4%。中国移动财报显示,“移动云”加速“由云向智”升级,移动云收入达到561亿元,同比增长11.3%;中国联通指出算网数智业务表现亮眼,收入达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