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关乎你的钱包!多地金融监管局密集提示!

近年来,一些非法金融中介在市场中悄然活跃,打着“代办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延期还款”“债务减免”“征信修复”“代理理赔”等名义招摇撞骗。这些不法分子以虚假宣传为手段,怂恿或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相关业务,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同时还收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非法牟利。


充满诱惑的“专业服务”,实则暗藏诸多风险隐患,不少原本就处于财务困境的消费者因此陷入更深的困境,这些非法金融中介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打击非法金融中介,已经成为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紧迫任务。


6月1日起,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部际联席会议在全国范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活动,并于6月15日开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集中宣传日活动。近期,深圳、天津、江西、青海等多地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防范不法中介,守护资金安全,保护自身权益。


四种常见骗局要警惕


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首先要练就一双识别非法金融中介的“慧眼”。我们先来看各地金融监管局近期公布的几种常见骗局:


一是贷款中介骗局。当前,不法贷款中介往往使用电话、短信和社交平台开展不法活动,将自己包装为专业人士,以“低利率”“无抵押”“快速放款”等为诱饵,吸引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支付手续费、保证金、包装费等额外费用。然而,在消费者转账或支付费用后,他们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拖延放款,甚至直接消失。


二是代理退保黑产。一些非法中介以“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为名,发布虚假广告,诱导、欺骗消费者通过非正规途径办理退保或理赔。他们往往会阻碍消费者正常维权,甚至盗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实施诈骗。


三是信用修复谎言。非法中介通常以“征信洗白”“逾期清除”等为噱头,声称能够帮助消费者修复不良征信记录。在诱导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后,他们无法兑现承诺甚至直接跑路。


四是恶意逃废债务。非法中介通过冒充权威专家、专业律师等身份骗取消费者信任,以“反催收”“债务清零”“全额免息”等噱头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教唆消费者拒绝接受金融机构沟通协商等,以此从中牟利。


远离三种“坑钱术”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了实践中的一些案例,发现这些非法金融中介的“坑钱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套路:


一是话术陷阱。利用部分消费者不了解正规贷款渠道和业务流程的信息差,以及亟需金融服务和资金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编造专业术语,骗取消费者信任,诱导其一步步走入预先设好的陷阱。


二是合同迷宫。不法中介通过设置阴阳合同、模糊利息计算方式、用“小字条款”暗藏提前还款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等套路,让消费者在不经意间签下对自己不利的合同。


三是黑产链条。倒卖消费者的身份证、银行卡、保单信息、联系方式、亲属关系、家庭住址等关键信息,用于电信诈骗、恶意催收等违法犯罪活动。


获取金融服务要选择正规渠道


不法贷款中介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如果不慎落入圈套,不仅会蒙受财产损失,泄露个人信息,还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记录,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消费者在接到推销电话或看到金融广告时,不要盲目轻信,应多渠道核实,及时咨询正规金融机构。选择正规贷款平台,贷款前可通过金融机构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查询、确认金融中介机构或个人的真实身份和资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要随意在非正规平台填写或向中介机构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个人信息。此外,还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借款条件、息费水平等。


深圳金融监管局近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远离不法贷款中介,切实保护自身财产安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遵循严格的监管要求,不会在贷款发放前收取任何费用。若遇到要求提前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情况,极有可能是诈骗,应果断拒绝并远离。


青海金融监管局提醒,非法金融活动破坏正常金融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如发现自己陷入不法贷款中介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西藏金融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在遇到金融消费纠纷时,应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监管部门投诉热线(如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12315、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12378等)、调解、司法诉讼等合法途径反映诉求,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


江西金融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警惕过度负债风险,不违规将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用于理财、投资、购房、还贷等非消费领域,避免“以贷养贷”“以卡养卡”。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用AI做网购商品毁损图申请“仅退款”涉嫌违法 专家详解

近期部分买家利用AI制作假图申请“仅退款”引起不少商家在网上吐槽正常情况下,买家如果因商品质量问题申请“仅退款”,商家会要求拍照或拍摄视频证明商品损坏,并让买家销毁商品,以防止恶意退款行为。但一些买家却动起了歪脑筋,利用AI工具对产品照片进行“伪毁损”处理。原本AI被期待用来提效赋能,却被部分人用来

美媒:美关税让生产商承受通胀压力 涨价或很快传导至消费者

中新网8月15日电 综合美媒报道,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引发关注。美国最新公布的一个通胀指标创下三年来最快增幅,引发人们对关税正在经济中扎根并推高通胀的担忧。多家美媒指出,这一迹象表明,与关税相关的价格上涨还将陆续到来,涨价可能很快会传导至美国消费者。美国劳工部14日发布数据显示,美国7月份

财政部:“双贴息”政策期限1年,到期后将视情况研究是否延长

安徽商报2025-08-13 10:53:52今天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和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财政部副部长 廖岷: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

福州多部门联合督导,严把食安“源头关”

【来源:福建市场监管】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筑牢食品安全“源头关”,福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农业、海洋渔业、商务、供销社等部门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联合督导工作。马尾名成水产批发市场7月16日,在驻市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和省人大代表的全程监督下,联合督导组对马尾名成水产批发市场开展监

天天攥在手心、贴在脸颊的,竟可能藏着“毒源”?

你用手机壳吗?不少人可能都体会过,刚购买的手机壳散发出浓烈的“塑料味”,而当手机发热时,刺鼻的味道更为明显。这很有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信号!1廉价手机壳暗含3大隐患“刚拆封的手机壳就有刺鼻气味,用久了连手机都沾上怪味,手机用了发热,刺鼻味就会更明显。”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从电商平台上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