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镇是基层治理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的人才驿站以“1+N”发展模式,汇聚一批技术型专家人才服务“百千万工程”,其人才数据库为圩镇建设运营蓄力的经验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办公室印发的《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运营案例集(第一批)》。
从“单一站点”到“综合枢纽”提升
显眼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建筑设计……走进位于高村镇的人才驿站,多功能展示厅、人才书吧、农产品展销区、直播间、多媒体培训区、沙龙区等功能分区,打造集人才服务、产业对接、文化交流、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据悉,高村镇紧扣省、市、区关于人才驿站分类提升要求,以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人才驿站+圩镇客厅”共建模式,让服务人才、对接产业的“前沿阵地”、展示镇域经济和圩镇文化的“形象窗口”合二为一,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该模式获得了省、市高度认可,高村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于去年12月作为参观调研点圆满承办粤东粤西粤北人才公共服务座谈会。
从“单向输血”到“齐头并进”转型
现代化温室大棚内花架整齐罗列、绿植生机勃勃;组培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坐在实验室无菌台前,用镊子熟练地把材料分株或者切段放到增殖培养基……走进云安区花卉苗木产业园高村镇清湾华创小盆栽基地,一株株花卉幼苗系健壮、叶片翠绿、花苞待放。据悉,基地在仲恺团队和专业人才的指导下,自主培育了30多名组培技术人才,年培育花卉苗1500万株,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企业“繁育—销售—物流”一体化。
在离华创基地不远处的御华茧丝绸公司车间,由广东省农科院、华农大等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指导建设的现代化厂房、引进的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让蚕丝质量和产量同步提升,蚕桑产业产值约2230万元,同比增长26%。
近年来,高村镇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用,围绕产业布局所需、企业发展所盼、农民致富所望,通过精准对接高校院所、建立人才需求动态数据库等。以“企业点单+驿站派单+人才接单”的模式,精准推动人才入县下乡、服务基层。同时围绕“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发力,自主开展各类实用性的种养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以才育才”有效提升人才存量,培育本土技能人才200余名,有效带动当地1300多户农户就业。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转变
“人才驿站是‘1’,我们通过这个核心支点,撬动花卉、油茶、蚕桑等‘N’大产业发展,构建起全域覆盖的产才融合网络,实现‘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的转变。”高村镇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高村镇抓住人才数据库这个关键,在定向筛选和交流洽谈的基础上,精准匹配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供需对接。以“精准服务+硬核技术”撬动镇域经济升级。同时以“引才”聚贤为抓手,紧扣需求匹配引才、育才、用才,促进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型专家精准服务圩镇特色产业。截至目前,该镇人才驿站共引进专家人才5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7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引进人才包括省农科院、华农大等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团队。
骑楼街、八音桥、文化公园、亲水平台……走在高村街头,各具特色的建筑完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这是人才驿站引入乡立方设计人才团队打造的美丽圩镇精品,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完美融合,构建现代都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累计吸引游客4万人次,助力高村镇荣获云浮市“百千万工程”特色镇考评全市第一名。
当前,高村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正依托人才数据库,深化“1+N”发展模式串联起产业与人才、科技与田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脉络。接下来将持续发挥人才数据库功能作用,推动人才入县下乡、赋能产业发展,让无菌车间里的花卉幼苗成为产业跃迁的序章,让缫丝机上的银丝编织乡村振兴的经纬,让微喷灌下的茶苗书写绿美经济的答卷,让设计蓝图中的圩镇勾勒城乡融合的新貌……
文 | 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云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