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秀寺位于晋祠风景名胜区南5里的王郭村,寺中建筑以孔雀蓝琉璃瓦盖顶,故俗称“琉璃寺”。这座始建于汉代的古刹,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在晋阳古城遗址附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当我踏入王郭村时,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站在村头,远远望去,明秀寺坐西朝东,隐匿于一片宁静之中,明秀寺旁原有晋水南河支渠流过,寺中古树参天,风景优雅,清明秀丽,给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清幽与神秘。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重修明秀寺》碑载:“……引以晋水植以宜木,高恬浪静,光月树影,参差荡漾,所谓秋月寒潭者也。”明秀寺创建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重修碑记载,“创始于汉,累朝俟有重修”,可知其历史久远。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明秀寺》碑载:“边将失守,北狄入寇,经兵火,而寺为煨烬矣。”明秀寺部分殿堂毁于这次战火,17年后经一庵和尚“舍钱帛独立修复”。修复后的明秀寺坐西朝东,有三进院落。明秀寺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都曾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筑风格。三进院落依次排开,布局规整又精巧。沿着中轴线前行,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一一映入眼帘,两侧是配殿和禅堂,以及钟鼓楼等建筑。正殿特别引人注目,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搭配绿琉璃瓦剪边,庄重又不失典雅。走进正殿,明代泥塑精品“三世佛”令人惊叹,金龙盘绕,五彩佛光流转。东西山墙壁画逾80平方米,绘有罕见的“十二面千手观音像”,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让人不禁想象当年的艺术盛景,也从中窥见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
古寺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漫步其间,能真切地感受到明代建筑的古朴典雅和辽金建筑的雄浑大气。
寺里古树繁茂,800年侧柏与300年银杏静立,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斑闪烁。寺前晋水南河支渠潺潺流过,河水清澈,倒映着古寺的影子,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然而,明秀寺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佛头被盗让这座古刹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经过修复,部分头像重塑复原,明秀寺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如今,明秀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历史魅力和文化价值。
明秀寺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散发出魅力。
并州新闻 邢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