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纸到云”时代 如何破解临床成果转化堵点?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行业的创新发展正面临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时期,临床研究体系与原始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尚需完善,成果转化路径亦有待进一步拓宽。作为驱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临床试验在资源整合与效能释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747年5月20日,苏格兰海军军医詹姆斯·林德开启了现代临床试验先河的著名的“坏血病临床试验”,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将5月20日这一天定为“国际临床试验日”。值此之际,如何将前沿创新深度融入临床试验体系、构建高效转化路径以实现临床研究成果向全产业链的价值转化,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核心命题。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切实提升临床研究质量与转化效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清在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与行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临床试验作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是企业研究成果验证、转化上市的核心步骤,也是医院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创新驱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为临床试验赋能,是业界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上海临床资源丰富,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临床试验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张清说。

加强临床研究体系构建

根据NMPA历年药品审评报告,NMPA受理的1类新药IND品种数量自2017年以来逐年上升,2023年达到1241个,同比增长31.7%,创下近5年新高。

作为新药研发的必经之路,临床试验属于高度复杂的过程,包含数据采集、中心筛选、启动、患者招募、试验监查、临床数据报告递交及存档等一系列环节,各环节之间需要高度协同,同时每个节点也都面临严苛的监管要求。

自2017年以来,国内创新药各期临床试验稳步上升(除2020年的Ⅰ期临床数量略微下降),2022年略微放缓,但2023年又显著回升,其中Ⅰ期临床占比始终接近或超过50%。具体而言,2018—2020年,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为2,758条,其中化药占比约60%,抗体类药物研发已有探索。2021—2023年,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为5,216条,增长近一倍。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临床试验数量占比显著增长,从1.8%跃升至4.9%,而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试验数量占比也同样大幅提升,从1.5%增至4.6%。另外,以基因疗法、溶瘤病毒、核酸药物、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创新疗法占比也在提高。

另据医药魔方数据,2017—2021年我国药企注册性临床快速提升,受经济回落、行业周期、资本收紧等影响,2022年总量有所下降,然而,2023年呈现显著恢复态势,全年注册临床试验数量达到270个,已超越美国同期的222个。

临床试验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不仅是新药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更是确保患者安全、推动医学进步的基石。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相继发布了多项政策意见,例如《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若干意见》《临床试验质量的实施方案》,均强调了加强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张清介绍,去年开始,上海作为全国唯二两个省份参与了创新药临床试验改革试点,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由60日压缩至30日,为加速创新药上市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过去的2024年,上海共有7款I类新药、15款三类医疗器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加速,创新产品研发迭代持续提速,多中心临床试验规模越来越大、临床试验设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都对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规范性、精准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随着我国加入ICH,药品监管国际化进程加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临床试验的生命线,只有筑牢质控防线,才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受试者权益充分保障、研究结果经得起科学和历史的检验。”张清说。

“我们始终将临床试验质量监管作为重中之重,以提升临床试验质量、助力创新药械研发上市为目标,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全链条监管、深化信息化赋能,推动全市临床试验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清补充道,后续,将继续以科学监管筑牢质量防线,以技术创新优化服务效能,以多方协同构建共治格局,为临床试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临床试验进入数字化时代

临床试验是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重要桥梁,既是确保产品安全有效的科学验证环节,也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通道,因此,各方在推动中国临床试验的发展中,必须遵循国际规范,着力提升质量控制效能。

对此,上海市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委会主任委员李雪宁建议,首先,搭建全流程质控体系,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医疗机构、申办方及CRO、SMO企业等临床试验参与主体,以GCP为基石,共同搭建贯穿临床试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质量管理体系。从试验设计、受试者招募,在每一个环节建立严格的质量把控机制,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溯源,共同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共建临床试验协同网络,加快创新药械临床试验速度。加强跨地区、跨机构合作,共建临床试验协同网络。各参与方积极共享资源与经验,在试验流程管理、数据共享等多方面探索高效协作,提高试验效率,共同为我国创新药械提供高效优质的临床验证通道。

此外,探索新兴技术应用,深化临床试验数智化进程。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临床试验各环节的探索和应用。积极利用新方法、新工具,在确保试验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试验行业的数智化水平。

随着全球数字化技术及硬件设备能力的快速迭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技术得以广泛普及,电子临床结局评估(eCOA)系统以及传感器等数字化解决方案也随之应运而生。数据显示,近年来有近80%的研究运用eCOA,可穿戴传感设备也被不少研究纳入应用。临床试验正迈向更高的数智化和自动化。

此外,临床试验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的是新型数据源的持续拓展及临床试验数据量的指数级攀升。这也为人工智能(AI)及机器学习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应对纸质资料导致的试验效率低下、数据准确性不足的挑战,临床试验数字化的序章由此开启。随着临床试验日益复杂化、精准化,AI技术凭借其基于历史数据的能力,在患者招募、试验设计、数据管理以及运营优化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辅助,进而重塑生命科学的研发效率、运行模式与成本结构。

此前,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终身教授李进在公开会议上也表示,在生物医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临床试验智能化成为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医生工作负荷太大的问题。

“数字化是历史的必然。现如今,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很多行业里已经是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我们中心的临床研究为例,目前正有上百项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借助人工智能,我们期望能在减轻医生负担的同时,确保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李进说,将来人工智能会取代80%以上的医生工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从纸到云”时代 如何破解临床成果转化堵点?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行业的创新发展正面临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时期,临床研究体系与原始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尚需完善,成果转化路径亦有待进一步拓宽。作为驱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临床试验在资源整合与效能释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747年5月20日,

南钢召开风险管理委员第一次会议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部署会议

5月19日,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钢”)召开2025年风险管理委员第一次会议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部署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策部署,及中信集团风险合规工作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加大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不断健全公司治理,提升合规风控水平。南钢集团党委

洛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供应链集散中心建设工作

5月19日上午,洛江区委书记颜丽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供应链集散中心建设工作。区政府区长郭宁,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涂德望,区政府副区长郭莎娜、沈艺程参加。会上,区工信局、商务局详细汇报当前供应链集散中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推进供应链集散中心建设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持续为基层减负应健全四项长效机制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4月24日召开的全国党委和政府秘书长会议提出,要扎实开展

美联储计划未来几年减员10%

据美国媒体16日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计划未来几年通过自然减员的方式削减10%的员工。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美联储计划在未来几年将员工数量消减10%,其中一个方法是向员工提供自愿辞职、延期离岗的计划,适用于那些截至2027年底完全符合退休条件的员工。彭博社报道说,美联储主席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