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退休教授在英德种芹菜,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连日来,北江河畔的英德沙口镇高桥村细坪组翻涌着翡翠般的绿浪,130余亩西芹舒展着油亮的叶片,空气中浮动着独特的辛香——这片当地规模最大的芹菜种植基地即将迎来今春首茬丰收。

高桥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成功整合连片耕地约200亩,与农业企业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既保障了村民稳定的土地收益,又为规模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退休教授带来“法国皇后”

这片“绿金田”的管理者是一位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

清晨6时,60岁的刘玉周已驱车穿梭在乡间小道,到隔壁村子接村民上班。“现在是采茶高峰期,村民也不好找。”刘玉周笑道,芹菜即将进入丰收期,需要许多劳动力,当地村民不够的话还会去镇里其他村接人过来。

退休教授刘玉周在英德种芹菜。

“这个芹菜品种是‘法国皇后’,北方很多地方只能种一茬,我们这里无霜期长,120天就能收一茬,理论上一年最多可以收四茬,这段时间属于反季节种植。”刘玉周蹲在地头,指尖轻抚过肥厚的芹菜茎介绍,“芹菜是天然的绿色蔬菜,其本身特有的味道可以驱赶虫子,不用打农药,也属于药食同源食物,既可入菜又具备药用功效。”

刘玉周说,他曾经是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之后又在河南农科院园艺所工作了多年,主要研究蔬菜种植领域。多年前,他买断工龄退休开启农业领域方面的创业,如今是多个农业服务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他在英德其他乡镇也有种植红薯、水果玉米等农产品。

村民在给芹菜施肥。

“去年由于北方多地受洪灾影响,行情高峰时,芹菜从地里批发每斤都有3.6元,去到市场有七八元,市场面向全国,我们在广州江南市场还有摊位。”刘玉周表示,虽然当前价格有所回落,但按一年保底二至三茬算,亩产一万斤,收益依然可观。

据了解,为确保芹菜种植顺利开展,种植基地雇佣80名当地村民从事播种、管理等工作,日均收入达120元。村民既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益”。

规模经营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过去,高桥村的农业生产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地块零碎、种植结构单一,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村民种植的芹菜虽然品质不错,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经济效益较低。

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桥村村委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决定采取“农户自愿、村集体协调、企业承包”的模式,整合细坪组、长江坝组约200亩连片土地,引进英德市锋农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打造种植基地。

“刚开始割,卖出四五千斤,准备过几天就大量上市。”英德市锋农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范文锋是刘玉周的合伙人,去年一次偶然机会两个人认识,范文锋了解到芹菜种植的前景和优势后,毅然将百亩农田改种芹菜,于今年1月份开始种植。

如今,该公司引进的“法国皇后”耐低温、抗病性强、产量高、口感细腻柔嫩,通过科学种植,芹菜亩产可达5000公斤,按目前市场收购价每公斤2至6元计算,亩产值在1万至3万元之间。今年初已种植130亩芹菜,预计全年总收入300万元。

优良的种植品种、先进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种植技术……高科技加入农业种植显现成效,“今年价格还可以。”范文锋看着连片芹菜地充满信心地表示,准备跟刘玉周合作连片种植几百亩水果玉米。

据介绍,基地目前采用“甘薯/玉米+芹菜”的轮作模式,上造种植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下造重点发展芹菜种植。

这是沙口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主动谋划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努力在全镇打造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通过先富带后富,引导更多农户参与标准化、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升沙口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民正在收芹菜。

引进的英德市淇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启动甘薯产业提升项目,建成60亩脱毒种苗基地及千亩高产示范区;英德宝中宝农投公司完成5000亩种麻竹笋种植基地建设,配套加工厂正在建设中;红峰村红薯加工项目已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沙口社区与沛丰公司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开展“清溪鱼”水产养殖项目……

目前,该镇已培育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家;家庭农场10家,其中示范农场4家,省标杆家庭农场1家。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姚兰芳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咏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村民一致同意!惠州首批百套房票在大亚湾签约落地

  4月27日上午,“房票助安居 湾区添活力”惠州首批百套房票购房签约仪式在大亚湾聚泰华庭小区举行。霞涌街道坜下社区坜下塘村民小组村民成为大亚湾房票安置政策的首批受益人。该村民小组获得116套房票,村民凭房票可在聚泰华庭小区选购新房。此次发放的首批百套房票通过“房票安置”方式,解决了该村民小组历史征

九枚红手印留下一支工作队——看老山湾如何从“水困村”变身“幸福湾”

永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振雄 郭建鑫 通讯员 欧勇强 在祁阳市茅竹镇老山湾村,一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用三年时间,带着乡亲们闯出了一条治水兴村的新路子。将“雨季田变湖、旱天地冒烟”的“水困村”,变成了“葡萄满架、江岸如画”的“幸福湾”。 2023年3月,在驻村工作队轮换之际,老山湾村村支书的

淇县乡村善治的“微改革”逻辑

淇县卫都街道黑龙庄村村庄环境运用村规民约治理后焕然一新 淇县县委组织部供图“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今年2月,全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召开,作出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具体部署,为全省基层高效能治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如何治?如何安?近年来,淇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

寻找基层“善治”密码|小村庄里的“闸”文化

小村庄里的“闸”文化——看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移风易俗好风貌4月16日,在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闸文化馆里,村党支部副书记苏长青为大家讲述“闸”文化的由来。 河北日报记者 高珊摄在衡水市桃城区,有一个小村庄因“闸”字闻名遐迩,它就是北苏闸村。“闸”不仅仅是曾立于村边的那座水闸,更是立在全村干部群众心中

辽宁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实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成效明显。今年我省将继续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确保粮食产量达到500亿斤奠定基础。我省2023年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试点,部分试点项目核心区亩产超2000斤。去年,全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实施面积达到460余万亩,较上一年度实现翻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