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黄河】
新黄河记者: 张成地

5月23日—24日,第二届城市能源规划高峰论坛—储热与零碳园区主题会议在济南市顺利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城市能源规划专委会和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专委会承办,济南能源集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低碳智慧供热技术专委会、山东省区域能源学会等单位联合协办。聚焦储热技术创新、零碳园区规划等前沿领域,为城市能源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政策研讨与技术交流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作精彩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凌文作精彩演讲
本次会议主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凌文院士以及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电规总院、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等单位的10位专家,围绕双碳目标下的城市能源转型、未来新一代煤电使命、跨季节储热及热电协同、工程创新范式与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济南无煤化供热实践等内容作专题分享,同时围绕大规模跨季节储热技术的创新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及长周期储能调节收益、零废零碳园区建设的基本路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为节能降碳技术的落地实施提供全方位的场景解决方案。同时分论坛还邀请沈阳建筑大学、西安热工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北京清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济南城投设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及领军企业的15位权威专家,继续深入聚焦储热及低碳供热、零碳园区技术与实践两大领域,通过案例推演与技术经济分析,为行业低碳转型凝聚共识。

储热低碳供热技术成行业焦点,跨季节储热引领能源变革新篇章
为适应未来清洁、高效、低碳的能源转型技术要求,低碳供热系统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应推动低品位余热利用、跨季节储热技术与城市热网深度融合,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及供热系统能效。长输供热系统发展应聚焦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大规模储热调峰及主城区热源多源联网保障等关键方向。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在会议致辞中强调,跨季节储热技术是破解能源供需时间错配的核心方案。她指出,该技术通过平衡能源供需的时空差异,可显著提高工业余热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有效破解“弃风弃光”难题,为低碳供热系统注入新动能。
专委会筑平台,聚力储热技术与零碳园区创新与交流合作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城市能源规划专委会牵头联合各承办、协办单位精心组织论坛,不仅搭建了政策研讨与技术交流的平台,还通过组织专题和案例分享、促进了各方在储热技术及零碳园区规划建设领域的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分论坛后还将参观唐冶跨季节储热供热项目和济南能源集团ERP系统。唐冶跨季节储热项目是目前全国储热规模最大,全球储热密度最高的池式储热工程。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于城市热网作为调峰和应急备用热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节能减排效益。项目储热容积8.1万立方米,储热温度95℃,占地面积约9850平方米,在应急备用工况下,系统最大出力可达83MW,可保证热网连续三天的供热需求。在正常采暖季调峰工况时,项目可以满足32天调峰需求,供热出力37MW,供热量超过10万GJ。

本次论坛汇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领军企业代表,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交流,明确了储热技术规模化应用和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路径。未来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城市能源规划专委会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论坛为契机,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储热技术创新与零碳园区示范项目落地,为城市能源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专委会也将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合作,共同构建城市能源发展的新生态。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