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至,气温持续攀升,叶类蔬菜迎来最难熬的生长季。为了守住百姓餐桌上的一抹“绿”,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各部门、合肥多地蔬菜主产区、批发市场等协同发力,稳定生产、畅通流通、加强调度,全力保障夏季“菜篮子”不断档、不脱销。
耐热叶菜挑起大梁
在包河区大圩镇安徽臻兆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位农户正在遮阳网下翻菜、起菜、装筐。“苋菜和空心菜都是耐热的,越热长得越快。”种植户徐忠山说,今年进入7月以来,合作社已基本减少种植鸡毛菜、小青菜等对温度敏感的蔬菜,转而集中精力轮茬种植空心菜、苋菜等耐热品种。为防止蔬菜在高温中枯死,基地搭建了防晒网并增设喷淋系统,全力稳住供货节奏。
包河区是合肥伏缺期蔬菜重要产地之一。据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特产处提供资料显示,今年该区计划伏缺叶类菜种植面积达3500亩,预计产量9450吨,主栽空心菜、苋菜、毛白菜等品种。“今年出梅后,高温来得猛,我们提早部署、组织基地抢抓节点种植,从区域上看,今年肥东县、长丰县是供应主力,包河、庐江等为城区补充,整体形成了多点布局、梯次上市的格局。”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特产处葛丹介绍,今年,全市预计伏缺期(7~8月)规模化叶菜生产面积达4.1万亩,产量7.6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5%、109.6%,种植结构中,叶类菜占比达30%。
伏缺菜跑赢高温线
从田头到菜市,“伏缺菜”的供应是一场与时间和温度赛跑的过程。
在安徽臻兆果蔬种植合作社,记者了解到,为抢在清晨气温升高前完成运输,不少菜农凌晨3点左右便从棚区出发,通过电动三轮车或小货车将空心菜、苋菜等耐热蔬菜运往周边市场或由商贩就地收购。“太阳一出来,菜叶子就耷拉了。”种植户段玉说,天越热,越拼时效,摘得早、运得快,才能保住卖相,也保住收入。
作为合肥主要的农产品流通中枢,百大·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在伏天承担着“集散+调运”的双重角色。市场信息员王萍介绍,目前市场内八成以上蔬菜来自南北产区及高原冷凉地区,形成一张“全国拼菜图”。在高温背景下,运输保鲜成本上升,但整体供给仍保持稳定。
为进一步缓解本地高温对叶菜供给的影响,合肥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与周边高海拔地区协作,打通调运通道。预计今年夏季,将有来自岳西的茭白、霍山的高山豇豆、金寨的黄瓜等6600吨蔬菜陆续进入本地市场,主要流向超市、生鲜门店和批发渠道,为“伏缺”和“秋淡”阶段稳定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全市提前布防“伏缺”
田间地头的农户靠“经验+汗水”迎战高温,而合肥也正以一整套机制部署“伏缺”攻防,从源头育苗到田间管理、设施提升、应急调运等环节层层布防,织密稳产保供安全网——
在种植端,推广“抗热青”“矮杂1号”等耐热耐湿、抗病力强的蔬菜品种,通过覆盖遮阳网、苗床控水等措施,确保苗齐苗壮;在管理端,推广水肥一体化微喷系统、绿色防虫措施与薄肥勤施模式,并动态开展排涝抗旱作业,提升田间抗压能力;同时,设施农业加快提质扩面,加快兑现资金,为高温季节构筑稳产“硬支撑”。在此基础上同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强化灾害天气预警和农户指导服务,提前部署防护物资储备与大棚加固,确保在极端天气下,蔬菜产量不失守、质量有保障。
葛丹表示,目前全市已与蔬菜协会、百大周谷堆批发市场完成会商对接,形成立体化调运格局。无论是本地产区的耐热蔬菜,还是外地补给的高山鲜菜,三伏天合肥的“菜篮子”都能拎得稳、供得足。
合肥晚报-合新闻见习记者 卞怡菲 宋士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