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背景音”到“导航仪”(中国道路中国梦·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来源:人民日报

思政课中的故事,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背后有着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实、丰富的实践作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从事思政教育以来,我一直致力于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努力让思想的力量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还记得初登讲台时的困惑:课本上的理论,学生们总觉得“离生活太远”;调动课堂气氛,举手者寥寥,甚至有人质疑“学这些有什么用”。我慢慢意识到,思政课不仅要讲真理,还要会讲真理,不是照本宣科,而要在心田播种。我开始试着多讲故事、讲好故事,用故事的链条串起理论与现实。

比如,那些在课本里的先驱者,是“顶天立地的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冲锋陷阵的革命志士,也是在家庭聚会中给儿女们讲笑话的幽默老爸、在深夜里为爱妻写情诗的贴心爱人。在一次课堂上,我向大家展示了青年毛泽东《菟丝》和《贺新郎·别友》的手稿图片,泛黄的纸页上字迹遒劲,吸引了大家的关注。我借此抛出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儿女情与英雄气?”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我顺势引出林觉民《与妻书》的“意映卿卿如晤”,讲述更多革命先烈的爱与追求。看着他们渐渐认真的神情,我知道,家国情怀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思政课中的故事,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背后有着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实、丰富的实践作支撑。讲好故事,就要将教学资源的组织逻辑与教学互动的动态机制有机融合起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可感、可及、可用。

我在课堂上讲起延安时期发生的“雷击事件”,面对礼堂被毁、人畜伤亡,有人抱怨“老天不长眼”,我们党却直面问题,通过自力更生、投身生产、密切党群关系,找到“最好的避雷针”。学生小陈突然举手:“这和‘痛点即机遇’,是不是一个道理?”理论不是冰冷的文字,历史的启迪也能催动现实的齿轮。后来,小陈的团队捕捉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痛点难点,设计出助农农机具改进方案,取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好成绩,“原来思政课真能当‘攻略’用”。

理论常青,故事常新。身处一个昂扬的时代,我们从不缺少观察的视角。“老师,我姥姥说雾霾天戴口罩是‘瞎讲究’,现在却天天盯着手机查空气质量。”学生小雨的分享让同学会心一笑。从“雾霾假”到“常态蓝”的变化大家可触可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知。12345热线秒回,社区网格员主动巡查……“这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刻度。”藏族学生扎西在作业里这样写道。寒假返乡时,他用家乡话给牧民讲解生态保护政策,“我要做雪域高原的‘理论翻译官’!”

课堂的滋养不会停滞。“从前觉得思政课是‘背景音’,后来课上发现它是‘导航仪’,现在发觉它更像人生‘工具箱’”“信仰这东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孩子们的心声,诠释着思政课的价值。既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也要春风化雨讲好思政课,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努力耕耘,静待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健康成长。

(作者为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纪萍萍)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9日第05版)

张宝亮到部分高中改扩建项目现场办公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临沂市人民政府_今日关注】7月3日上午,市委书记张宝亮到部分高中改扩建项目现场办公,推动加快高中学位建设,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张宝亮先后到临沂技师学院原校区、临沂二中北校区、太原路与沂蒙北路交会西侧B84地块、临沂凤栖湖高中、临沂三中北校区,与有关负责同志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公办学校布局、

“职”等你来 193家企业携1.3万余个岗位亮相银川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7月2日,在宁夏银川,举办了一场跨区域人才招聘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93家企业参加,提供了1.3万余个就业岗位。本次招聘活动通过定向邀约、精准对接等方式,邀请了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及宁夏本地的193家企业参与,共提供13653个岗位,涵盖医药、建造、化工、商贸、文旅服务等多

东湖评论 | 以容错免责破除“洗碗效应”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7月1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案例,引发各方热议。当地一名干部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时,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为项目建设抢先3个月进度,节省成本200余万元。事后,当地纪委监委核查认定,这名干部虽然违反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十二条

河南桐柏:举办庆“七一”集邮巡展活动

  直播南阳讯(全媒体记者王 蕾)7月1日上午,桐柏邮政分公司在桐柏革命纪念馆举办“邮忆党史 初心如磐”集邮巡展活动,以邮票为媒介,重温党史故事。  活动现场,纪念馆大厅和户外展区一枚枚邮票串联起党的光辉岁月。从重大历史事件到英雄人物,让参观者在方寸之间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带着孩子来纪念馆研

呵护刘诗利们阅读的净土

“你是我书写生涯最高的褒奖”“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这几天,农民工刘诗利因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在不经意间走红了,各方面的赞誉向他涌来。他的故事也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6月28日晚和刘诗利进行了一个小时40分钟的深入交流。走近这位特殊的“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