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在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姬冠鹏
7月2日,在叶县廉村镇穆寨村,72岁的马狗留攥着特困救助确认书,枯枝般的手紧紧拉住民政所工作人员:“要不是你们刨根问底,我这把老骨头早被黄土埋半截了!”
他和妻子张荣花,这对因子女拒绝赡养而深陷困顿的再婚老人,成为叶县社会救助专项整治的首批破冰案例。
2009年,马狗留夫妻再婚时,双方子女早已成家且拒绝赡养。当微薄的低保金难抵药费开支,他们的特困救助申请却因“名下有成年子女”被政策“铁幕”阻挡。
转机,源于2024年8月叶县出台的《社会救助特殊情况处理指导意见》。新规直击“合情不合理”的痛点,明确“共同生活但无实际抚养关系的成年子女,可不认定为法定义务人”。
叶县民政专班工作人员三赴其子女居住地调查取证,最终确认赡养义务失效,老夫妇每月特困救助金增加680元。
“有些情况合情不合理,有些则合规不合情。”工作人员走访中发现,空挂子女、名下有车、补偿款认定等五大类问题频频成为政策落地“梗阻”。
为此,叶县操起精准的“政策手术刀”,为128户特殊困难家庭切除制度“肿瘤”。而刀刃的锋芒,源于当地民政部门独创的“353”攻坚法——
三级联动精准把脉。县、乡、村建立问题搜集机制,梳理出283例特殊个案建立专属档案。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法律顾问们围坐研讨时,墙上悬挂的《叶县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汇编》正记录着每一次破冰尝试。22场专题研讨催生的政策细则,让宣传月活动中的村民都成为“政策明白人”。
五类难题精准开方。针对梳理出的高频痛点,工作人员依托低收入动态监测平台变身“政策侦探”。当发现名下有车却实际无驾驶能力的老人,或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的漂泊者,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政策找人”的创新模式使救助响应速度提升40%,让制度刚性化为惠民暖流。
三重防线精准治疗。监督体系如同精密雷达扫描每个救助环节:第三方机构入户调查9662户困难家庭,多重核对机制审查26389户新增对象,县、乡两级核查队伍累计入户1110次。逢“特”必查、逢“增”必核的铁律,确保资金真正流向生活边缘的群体。
此外,还有“369”资金保障机制,即每月3日前,民政部门将救助资金汇总整合提交财政部门;每月6日前,财政部门复核并将资金拨付代理金融机构;每月9日前,代理金融机构将资金足额发放至困难群众个人账户。
民政、财政、金融机构三方联动构建闭环体系,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1000万元救助金仍如约汇入受助者账户。这笔兜底油盐米面的资金,承载着全省领先的救助时效承诺。
如今,变革的力量正在显现。叶县创新实践成果《聚焦社会救助“疑难杂症”》已摘得“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桂冠,并作为全省第一名被推荐至民政部角逐全国奖项。当“马狗留”们开始用救助金购买常用药品时,制度温度正在中原沃野间真实流淌。
“兜住底是基础,兜准底是技术,兜好底是艺术。”叶县民政局局长王要杰站在贴满帮扶照片的墙前说,“民生保障没有休止符,我们要织就的温度,是能焐热每个特殊角落的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