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做强产业园区发展主阵地,抢占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全力开展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实施优势产业“串珠成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全市工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开局。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5%,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区前列。
近日,记者在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曲轴超级工厂看到,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一根根钢材在智能设备操控下,经过锯切、锻打、冷却等多道工序,蜕变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曲轴。“这些机器人与生产设备实现信息对接,能够自动判断取料的时间,并优化抓取顺序,实现物料搬运的效率最优化。”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苏仕杰说,桂林福达正从研发、供应链、生产等8个应用场景出发,推动全流程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随后,记者来到桂林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工人们身着防静电服,对汽车线束、注塑插件等汽车零部进行精密组装。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春节期间,公司因订单激增,需保持连续生产,但面临用工缺口、电力保障压力等难题。知悉企业困难后,市委、市政府立即作出部署,各有关单位迅速行动——市工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桂林经开区管委会等单位精准帮扶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定制“双回路供电+动态调峰”方案,确保企业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一季度,桂林比亚迪实现产值6.41亿元,同比增长148.44%。
“从1月起,全市工信战线以开年即开干、实干建新功的精气神,全力以赴拼经济,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建立了“工业经济调度作战图+四张重点企业清单”机制,精准服务“扩大生产、扭负为正、新建上规达产、拟投产上规”四类企业。一季度,全市新增上规入统企业26家。
我市制定印发《桂林市重点产业链工作方案》《桂林市培优育强链主型龙头企业工作方案》,认定桂林深科技、君泰福等市级链主型龙头企业20家,入库长城电源、阳天电子等23家企业进行动态培育,全市产业协同效能显著提升。我市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专班”机制,夯实产业链基础,一季度推动锐锋超声波口腔预防专用设备产业化基地、福达新能源汽车动力核心精密部件绿色智造示范工厂等45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实现开工。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8.4%、99.6%和14.7%。
产业园区是工业振兴的主战场。我市全面打好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攻坚战,先后在桂林经开区、高铁(桂林)广西园、兴安县工业集中区举办3场全市重大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一季度,全市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1项、“双百双新”产业项目37个、“千企技改”工程项目45个。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展工业招商引资,推进强企补链扩群。一季度,全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七大重点产业链开展招商活动34批次,新签约制造业项目58个,总投资超140亿元。
市工信局紧盯自治区各类政策,靠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项目申报资金支持。目前自治区工信厅下达各类扶持奖励资金计划25项,我市争取到18项支持,共获资金1.42亿元,占全区比重达17%。其中,25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数字化转型项目资金3860万元,位居广西各设区市第一;6个项目获得自治区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资金3780万元,位居广西各设区市第一;2个项目获得自治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1335万元,位居广西各设区市第一;10个项目获得自治区新兴产业培育项目资金2668万元,位居广西各设区市第二。此外,我市企业还获得1450万元自治区“稳增长、扩投资”补助。
市工信局还联合各县(市、区)举办服务企业座谈活动13次,参与企业超600家;组织开展长塘水库、高速公路、城中村改造重大工程工业产品对接活动,以及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协同发展座谈会等,促成产业链合作订单超5亿元。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8%,较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7%。
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二季度以来,我市继续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打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攻坚战、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着力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全力推动桂林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