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折桂”是真的折断桂枝吗?当然不是!
“蟾宫折桂”的典故,出自晋代济阴一个叫郄诜的人。他学问渊博,很有才干,不拒小节。他任雍州刺史之时,晋武帝集百官为他送行,曾经问他“卿以为如何?”郄诜回答说:“臣举贤良的对策 为天下第一,好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他是这么自诩,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在雍州任上,他励精图治,威严明断,鞠躬尽瘁,得到百姓的拥护。在这个典故里,用月宫中一枝桂,昆仑山的一块宝玉比喻特别优秀杰出的人才。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演变为比喻考中的进士。
就因为这个美好的寓意,初夏的桂枝惨遭採伐,桂花尚未绽放出蓓蕾,桂枝却已经离开赖以生长的树干,被小贩们卖到考生家长的手中。
因身具美好的寓意而被扼杀,桂枝何其不幸!原只是古人的一种比喻与象征,现在的人们何苦落到实处,还人人效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