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从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中,抽象出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1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2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3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1.物质与意识
定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独立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人特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是人脑这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质 )
意思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起决定作用。

物质与运动:
根本属性:运动(运动是绝对的。)
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
静止是相对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相对静止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空
基本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是不可分割的。)
时空具有客观性。时间:一维;空间:三维。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规律等于必然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前提)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1.自发与自觉。
2.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发挥主观能动性
前提: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根本途径:实践
依赖: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只有…才…

实践
实践使自然界分化出人类社会;客观世界分化出主观世界。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的关键。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向前发展,所以这四者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史上一个巨大飞跃,飞跃的关键是人的劳动。
主观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属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自觉能动性(有目的)。社会历史性(社会性)
基本结构:实践主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实践中介(物质工具,语言符号工具)
实践主体的能力: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有知识性因(首要)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关系: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实践决定认识),价值关系,这三者都是不断变化发展。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与判断。
主体客体化:本不存在。
客体主体化:物质工具成了自己身体器官的延伸。
实践形式类型:物质生产(最基本),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虚拟实践是派生形式
实践与认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受认识指导。